《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03期 164-166   出版日期:2016-06-24   ISSN:1007-0478   CN:42-1402/R
 ABCD2评分预测头昏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研究


 头昏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国外数据统计每年约3.3%的患者因头昏就诊[1]。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同样发现以头昏为主诉就诊神经内科的患者较为常见。头昏是一种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将昏沉感、眩晕、共济失调等表现均描述为头昏,因此其病因极为复杂。多数头昏患者是由血压波动或位置性眩晕所致,但仍有5%患者可归因为脑血管病事件[1-2]; 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头昏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而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因此,对以头昏为主诉的患者进行细致的鉴别诊断并发现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ABCD2评分是一种经验证的、可有效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的临床工具,该方法使用简便,评价效果可靠,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外临床实践[3],但此量表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本研究将使用ABCD2量表对以头昏为主诉的患者进行评分,通过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确定不同风险组中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以进一步探索ABCD2评分系统对脑血管事件早期预测的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急诊以头昏为主诉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如下:(1)、对患者进行详细查体除外由于一般状态较差导致的头昏者;(2)、就诊时即行头颅CT检查,除外影像学已有异常表现者;(3)、联系耳鼻喉科会诊除外周围性眩晕者;(4)、除外癫痫、晕厥、低血糖、心脏病等发作性疾病所致头昏者。对于无糖尿病史者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评估血糖情况。详细记录入组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资料,仔细询问患者吸烟、饮酒情况。按以上标准筛选后共118例符合标准者入组,其中男57例(48%),女61例(52%),入组患者年龄62-77 岁,平均年龄(65.8±11.6)岁)。
1.2 ABCD2评分
对所有入组者均进行ABCD2评分[4],即(1)、年龄(A)>60 岁(1分);(2)、 血压(B):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1分);(3)、临床症状(C):存在单侧肢体乏力的症状(2分),或存在言语障碍但不伴有肢体乏力的症状(1分),其他症状0分;(4)、TIA 症状持续的时间(D):TIA 症状持续的时间>60 min(2分),TIA 症状持续的时间为10~59 min(1分),<10 min(0分);(5)、伴有糖尿病(D)(1分)
1.3 影像学评估及临床随访观察
患者在首诊后48~72 h内均进行MRI,观察弥散加权序列(DWI)是否出现高信号,以判断是否新发脑梗死。对于入组者进行长达6个月的随访观察,确定其是否发生脑血管病事件。脑血管病诊断符合国内相关标准[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信息经整理后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间的对比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 各组间发病率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根据ABCD2评分进行分组,其中低危组52例(44.1%),中危组29例(24.6%),高危组37例(31.3%)。3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危组和中危组中患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低危组(P<0.01)。此外,高危组中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者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1); 高危组中合并脑血管病病史者远高于其余2组(表1)
2.2 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影像学及随访研究发现,本组患者共15例(12.7%)发生脑血管病事件,影像学证实均为脑梗死,未发生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危组中11例发生脑梗死(29.7%); 中危组中3例(10.3%),低

表1三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 [例(%)]
组别 年龄(岁)男[例(%)] 女[例(%)] 高血压病
[例(%)] 糖尿病
[例(%)] 吸烟[例(%)] 饮酒[例(%)] 脑血管病史
[例(%)]高危组 64.7±73.4 18(48.6)19(51.4)21(56.8)? 13(35.1)? 12(32.4) 9(24.3) 6(16.2)中危组 63.6±76.1 14(48.3)15(51.7)9(31.0)6(20.7)4(13.8)5(17.2)2(6.9)低危组 62.3±74.5 25(48.1)27(51.9)7(13.5)7(13.5)5(9.6)7(13.5)0(0)
注:与低危组比较?P<0.01,与中、低危组比较P<0.01

危组中仅1例(1.9%)发生脑梗死。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高、中危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1)。此外,高危组及中危组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头昏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脑血管病事件是导致头昏发作的重要原因,国外文献报道约一半左右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头昏症状[6]。头昏者病情的转归及预后一直是神经内科医师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众多以头昏为主诉的患者中鉴别发现合并高危脑血管病者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阻止疾病进展过程、改善预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国内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仅根据已有经验对头昏患者进行诊断,尚缺乏量化指标,这有可能会遗漏高风险患者,贻误诊治时机。常规CT检查已在国内各级医院普及,但其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低,而对所有头昏患者均进行颅脑MRI检查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较高的检查费用和技术条件也使此检查难以在国内普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相关标准对头昏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关注可极大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ABCD2评分系统最初被设计用于评估TIA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4]。而近期的国外关研究发现该评分高低与头昏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有极高的相关性[7],国内尚未发现相关的研究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评分较高的头昏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概率(73%)远高于评分较低者(21%),这提示ABCD2评分高低对头昏者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我们的数据与国外研究一致。
ABCD2评分系统的可靠之处在于其可有效鉴别TIA及非脑血管病因所致的类似症状[8]。此外,以往研究已证实ABCD2评分高低与颈动脉狭窄,早期脑梗死及微小病灶脑梗死有极高的相关性[9],这提示评分较高者极有可能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评分使用简便,具体应用时耗时短,易于医务人员培训,适合门急诊初步筛查工作。使用ABCD2评分对头昏患者进行评估可以初步对病因进行鉴别,有利于区别血管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头昏。对得分较高的、高度怀疑脑血管疾病者进行深层次的诊治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改善患者预后,这对实际临床工作有积极意义。此外,本研究中高危组中吸烟、饮酒者的比例远高于中、低危组,这提示吸烟、饮酒可是除年龄、血压、TIA症状和糖尿病以外影响头昏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未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吸烟、饮酒对头昏后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仍有待研究。虽然这2项内容未出现在ABCD2评分系统中,但我们的研究数据提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需对患者既往史进行仔细询问,对于合并吸烟、饮酒史的患者需重视其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ABCD2评分对头昏者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借助ABCD2评分系统临床医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头昏患者进行分层,并进行初步判断; 可对发生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者可进行超早期干预。这一简便、实用的临床工具尤其适用于神经内科门急诊,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