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03期 167-169   出版日期:2016-06-24   ISSN:1007-0478   CN:42-1402/R
 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


 人体受外伤后因周围神经损伤,其身体或肢体功能的恢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尽快修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肢体感觉与运用功能、预防神经肌肉萎缩是临床医学的热点研究问题[1]。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化学、物理、手术等方法治疗,电刺激疗法属于物理疗法,具有低、中、高三种频率的电刺激,应用十分广泛,刺激方式包括术中超强、植入式、经皮等,其中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一种就是经皮低频电刺激疗法。本研究探讨了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肌电图检查显示受损神经运动神经减慢了30%以上的传导速度(MCV),被受损神经支配的运动单位与肌肉见失神经电位无力收缩或减少,呈混合相或单纯相重收缩;(2)临床检查发现受损的神经支配区肌力0~4级,感觉消失或减退;(3)发病时间在14~60 d [2]。其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6.4±6.3)岁; 平均病程(25.4±5.4)d; 损伤部位:尺神经损伤27例,正中神经损伤28例,桡神经损伤4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显著差异(P>0.05)。排除标准:(1)脊髓前角受损并发生病变者;(2)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变(多发);(3)有理疗禁忌证或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手术适应证患者以及临床诊断发现神经发生断裂,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神经发生完全性损伤,也就是无法引出运动传导速度,动作诱发电位(AMP)至少降低50%者[3]
1.2 治疗
2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肌电图监测下给予定位定量电刺激,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1)药物治疗。患者每日口服华北制药厂生产的甲钴胺,每次0.5 mg,3次/d;(2)康复训练:以患者的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大小为依据,制定训练方案。如果小于3级,则进行助理运动和被动活动; 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时,参与抗阻训练与主动运动。除此之外可以适当进行针灸治疗或自我训练;(3)低频电刺激:采用汕头市医用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DL-ZⅡ直流感应电疗机实施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受损神经远端放置负极,远端放置正极,在刺激部位固定刺激头,参数设置:电压 20 V,脉冲宽度 400 μs,刺激频率10 Hz,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适当对刺激强度进行调节,30 min/次,1次/d;(4)定位定量电刺激:使用的仪器为肌电诱发电位仪电刺激器(美国尼高),实施电刺激时选择表面电极。治疗前对神经损伤位置进行定为,在损伤部位远端放置电极负极,近端神经体表投影表浅处放置电极正极,记录电极:指总伸肌处为桡神经,小指展肌处为尺神经,拇短展肌处为正中神经[4]。放置参考点击,设计参数:电流为脉冲方波电流,范围10~100 mA,脉宽0.2 m,刺激频率0.5~20.0 Hz,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刺激强度,30 min/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的肌电图,并进行分析。(1)肌电图检查,采集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MCV[5]。记录点:指总伸肌处为桡神经,小指展肌处为尺神经,拇短展肌处为正中神经。(2)评定感觉和运动功能:上肢基本功能评价依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分优、良、可、差四级。优(M4S4):M4功能恢复如M3,探索可以完成独立或协同运动,S4完全恢复; 良(M3S3):M3近端或远端肌有足够力量对抗抗阻力,S3支配区皮肤痛觉及触觉恢复; 可(M2S2):M3近端或远端肌有肌肉收缩察觉,S2支配区皮肤痛觉及触觉有一定恢复; 差(M0-1S0-1):M0无肌肉收缩,M1察觉到近端肌收缩,S0支配区痛觉触觉无恢复,S1支配区深处痛觉恢复。(3)手实用功能评定:依据Carroll D博士的《手功能评定法》,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痊愈Ⅴ级,功能恢复; 显效Ⅳ级,功能不完全恢复; 有效Ⅲ级,有功能恢复,但达不到Ⅳ级; 无效Ⅰ、Ⅱ级功能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平均差((-overx)&#177;s)表示,使用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博鳌是,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对照组共3例患者发生脱落,其中由于个人原因中途主动退出者1例,2例由于无法耐受电刺激而中途退出,其余47例患者完成治疗; 观察组由于个人原因中途主动退出者1例,其余49例患者完成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组完成治疗者所占比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2.2 2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共33例患者符合临床康复标准,占66.0%,观察组共45例患者符合临床康复标准,占90.0%,高于对照组(P<0.05)。
2.3 2组患者的肌电图检测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肌电图检测指标均改善明显(P<0.05),2组尺神经肌电图的波幅、MCV无显著差异(P>0.05),桡神经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与MCV以及尺神经的运动电位潜伏期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2组患者的肌电图检测结果对比
神经 例数 波幅(mV)运动电位潜伏期(ms)MCV(m/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桡神经观察组 22 1.08±1.18 3.67±0.58 6.38±1.22 3.78±0.48 38.44±7.65 54.86±4.08对照组 23 1.11±1.09 2.22±1.02 6.43±1.08 4.97±0.89 37.37±8.66 46.08±4.98尺神经观察组 14 1.53±0.79 4.13±0.75 4.92±0.83 3.05±0.37 34.66±6.79 50.51±4.93对照组 13 1.73±0.94 3.66±1.40 4.83±0.79 3.90±0.93 35.19±7.64 46.23±9.87正中神经观察组 14 2.03±1.38 8.59±0.73 6.62±1.08 3.60±0.42 35.04±5.04 52.33±4.03对照组 14 2.23±1.18 6.21±1.22 6.44±1.05 4.69±0.58 35.71±6.25 47.82±6.31


3 讨 论
对神经损伤患者实施电刺激,其治疗机制包括下面几点内容:(1)局部血流量增加。在轴突反应及电解作用下醋精微量组织蛋白分解释放血管活性肽,之后作用于部位血管,促进神经再生;(2)引导神经营养因子发挥作用。神经生长因子带有正点,在电极的作用下引导生长因子促进受伤轴突再生;(3)对钙离子水平产生影响。增加轴芽的钙离子浓度; 同时也可促进合成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创造良好的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使形成的胶质瘢痕减少[6]。在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准确定位与选择治疗参数,否则不仅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7-9]
本研究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为63.8%,低于观察组(77.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检测指标均得到改善,2组桡神经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与MCV以及尺神经的运动电位潜伏期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电刺激治疗。刘金华[10]等对27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低频脉冲治疗仪实施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将刺激参数设定好,并且分析显示,经过10~60 d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受损的神经功能显著提升,73.91%的患者肌电图显示有再生电位。说明采用设定参数的神经机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治疗,能够使周围神经尽快再生,与受损神经相应肢体部位的功能得到改善,促进周围神经完整性尽快恢复,还可以避免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张力[11]采用经皮电刺激方法治疗外伤性外周损伤(上肢周围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显示,治疗2~10个疗程后40例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丛神经不全损伤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63%。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发现与刺激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周围血流微循环流量有23.36~26.96%的增加,受损神经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神经肌电图检测指标显著改善,病程越短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越理想。说明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在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时效果良好,能使受损神经肌肉兴奋度提升,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同时辅以运动疗法,可使肌肉萎缩得到改善,肌协调力增强,关节活动度得以保持,疗效理想。
综上所述,采用肌电图辅助治疗有助于电刺激位置的准确定位以及刺激参数的科学设置,可以明显改善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